发帖数:105
粉丝数:3
注册时间:2016-08-17
|
地处云贵高原边缘的凌云县城——泗城,有着近千年的州、府县治地历史,素有“山上水乡石头城”之美誉。环绕于群山之中的小城,与大山、岩石有着不解之缘。凌云先人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在这里创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,也用他们灵巧的双手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,这就是凌云的石刻、石雕。 说起石刻、石雕,您一定会想起著名的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、敦煌莫高窟,以及大足石刻等等。其实石刻、石雕艺术作为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全国各地都分布有,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独到之处,都凝聚了一个地方时代变迁和历史文化的深刻背景,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文化价值。而凌云石刻、石雕就是其中最具石山区特色和州府治地特色人文景观的重要代表。汾洲钓鱼台石刻 据文物管理部门调查统计,凌云现存的石刻分为10个部分130多款,另有土司墓葬石雕群一处,以及为数不少的碑刻、石狮、石墩、神像等等。石刻主要分布在县城周围,以汾洲、五指山、水源洞、云台山、翠屏山、独秀峰、寿桃山为多。其中,字数最多的一款有石刻2400多字,最大的一款石刻为2平方米,最早的石刻是明代景泰四年(公元1453年),至今已有554年。 石刻内容主要为诗词、楹联题字、杂文游记,也有碑文、墓志铭以及契约等。石刻最多是水源洞摩崖石刻,共50余幅,大都是地方官吏、社会名流所题,有题额、对联、诗词、联诗、散文、碑记等不同文体,其意大多赞美水源洞或是借景喻意、抒发心志等,最著名的有“佛”“第一洞天”“问心”“激浊扬清”等。比如“第一洞天”石刻处于水源洞洞顶最高的石崖上,为乾隆四十三年即1778年左江观察使王玉德所题,字体雄伟苍劲;而洞口右侧的大“佛”字则字正丰满,笔锋若现,大有心正即佛在的意思,相传为耋耄老人刘璜在道光年间所书,可见其深厚的书法功底;“普陀岩”则为众多阴刻石刻之外,少有的一两幅阳刻石刻,其手法精湛,立体感强;“问心”石刻的现刻为复制品,含劝善、和反省修行之意,原刻于文革期间遭毁,令人痛心。水源洞石刻 除了水源洞石刻,较为集中的还有独秀峰石刻、汾洲钓鱼台石刻、五指山石刻等等。值得一提的是独秀峰石刻:“静观”“播琴”“菜香”,它虽然是古代官吏的为官理念、执政思想,但对今天,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教育意义,成为凌云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重要文物。而汾洲钓鱼台十余幅石刻的年代基本为明代,这与当时的州府所在地于汾洲密切相关,从汾洲到泗城,钓鱼台石刻见证了凌云州府治地历史的变迁,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。水源洞石刻 凌云的这些石刻,记录了当时文学之精华;汇集了中国书法中的楷、行、隶、魏、篆五大体系,风格各异,用笔苍劲有力,书艺精湛,而且基本为当地工匠之技法,雕刻精细、写实,具有较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,为凌云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,当您参观游览这些石刻时,将会得到很高的艺术享受和心灵的启迪。
土司墓前的石雕
此外,碑刻也是凌云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目前县博物馆收集保护的碑刻多达十余座,这些碑刻有的记录了凌云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,有的纪念人们修桥铺路的功德,也有的是庙宇的重要物件,虽然许多古迹已离我们远去,但这些碑刻却成为了永久的历史见证让后人永远铭记,仰慕。水源洞石刻 除了石刻,凌云的石雕在桂西北地区乃至整个广西也较为著名,土司墓葬石雕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 土司墓前的石人,与真人比例相仿,官袍加身,通体圆润,庄重浑厚,其造型丰满,线条流畅,褶摆分明,只可惜已身首异处,使我们难以目睹古人的风采。 而石马,则雌雄分明,神态逼真,鞍、蹬、铃、缰俱全,与真战马相若。据了解,墓葬前仪卫性石雕在封建社会有着十分森严和分明的等级制度,双人双马石雕既显现出墓主人生前地位之显赫,又反映出古代的凌云人已经拥有与当时同步的先进的工艺水平…… 独秀峰山下的石刻 凌云的石刻、石雕还有很多,漫步小城,古今石刻、石雕作品随处可见,五指山大型摩崖石刻,云字石刻,工艺精美的石桥、石凳、石桌、石狮,石镇,闪耀着古朴风格的青石板人行道、八百米诗词堤岸长栏,以及点缀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新主题石刻……这些石刻、石雕无不彰显出凌云人的聪明与才智,它将激励后人奋发向上,勇于进取,努力开创凌云更加美好、幸福的生活。
|